近来的课多扯淡,少货真价实的知识的传授。我在想为什么我的课的组成是这样的。「扯淡」的课不需要人用脑。「货真价实」的课则要。

有的东西、有的知识,你不去鞭笞自己去 tmd 静静地坐下来、对周围的噪声听而不闻、盯着她看、贯注全神、赶走睡意、想得头都有点开始疼了、连下一堂课都忘记去上了、苦苦思索,是无法想明白的。终于想明白了她的时候,就会感觉「这玩意无非也就是这么回事!」,并且能用两三句话就「抓住」(nail down) 她的核心与本质,能回答尚未明白她的同学们所提出的(基本上)所有疑问。

此我之谓「想明白」。

显然,把事情、知识给「想明白」是很费功夫的,虽然其后有很大的好处(比如,你可以拿她来「用」)。而人们遇到费功夫的事情的时候会干嘛呢?——绕、躲。

很自然地,人们觉得「扯淡」的课容易、「货真价实」的课困难,因而会去躲、绕过那些难的课,而去喜欢简单的课,并且自以为自己是能够学到东西的。殊不知,「学到了」多少东西,完全就是「想明白」了多少东西——并且当然也就取决于此了。

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,有人喜欢简单的课,自然也就会有人提供之。这也就回答了开头的问题。

不过关于「扯淡」与「货真价实」的课还是有所值得讨论的。上「扯淡」的课一定会比上「货真价实」的课学到更多东西吗?换「一定」为「更可能」呢?不一定的。「学到」多少东西完全取决于你成功「想明白」了多少东西;而那又取决于你花了多少功夫、多少努力去「想明白」之。

如果在一个「扯淡」的课中,你不断思考各种相关的问题,不断提出并解答更多和课的主题相关的疑问,你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。反之,在一个「货真价实」的课中,虽然课一定已经会很有条理,但是如果你不花功夫去思考,你一定鲜有所获。